寒蝉秋露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93中文网93zw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1、在龙桥村工作的岁月
1996年我回到龙桥村,在村办企业负责两年后,到村委会任职,担任村委会委员,治安民调主任。
2000年7月我被批准加入共产党,成为预备党员。
2001年7月5日,我刚转为正式党员仅4天即被提拔为村党总支副书记,这在唐旺乡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。
2005年8月,在我村被划入广林经济开发区但行政体系仍属唐旺乡管理之时,原区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兼人事局局长调任唐旺乡党委书记,推出了公推公选的人事改革新举措,拿出乡政府三个科室科长的职位,面对全乡机关和基层村干部选聘,我在30多名参与人员中排名第四落选,但由于前三名全部是机关干部,仅我一人是基层干部,乡党委担心引起基层各村的质疑和不满,专门由负责党群的乡党委副书记找我谈话,明确将我的职级提升为总支书记待遇,但职务仍然是总支副书记,并创造了一个新名词叫“提职不挪位”,并于次日发文,再次开创唐旺乡历史上的先河。
2006年,龙桥村行政体系划入广林经济开发区。2008年8月我被任命为宦桥村党总支书记,同年年底村委会换届选举,我兼任村委会主任,成为广林经济开发区六个村、一个社区(开发区基层干部戏称为非常“6+1”)唯一“一肩挑”的基层村干部。而在十年后,“一肩挑”已成为农村基层组织的常规要求。
尽管我刚毕业时是高中文化不算低,但随着时代的发展,人们的学历普遍提高,现如今的年轻人大学本科已经不稀奇,要想找个好工作必须得985、211的才行。2004年至2012年我参加省委党校的学习,经过八年抗战,我分别拿到了大专、本科和在职研究生的文凭。在党校的学习并没有耽误我多少的工作时间,平时偶尔听听课,考试都是开卷,大专和本科我都顺利过关。但研究生班就麻烦了,每个月两天的课程都要点名签到,不能缺课,如果缺课两节以上将取消考试资格。研究生毕业论文也是件头疼的事,我在省委党校穿梭了七、八个来回,充分听取省委党校专业指导教授的谆谆教导,将近两万字的论文经过反复修改、润饰后方才得以新鲜出炉、勉强过关,并且通过朋友介绍刊登在国内的期刊上,顺利拿到了研究生文凭。
2012年8月,我迎来了人生中一次命运的转机,但我却坐失良机。
彼时广林区委组织部大张旗鼓地在全区开展人事改革,实行公推公选,拿出乡镇、街道副职和机关部委办局副职共计20多个公务员岗位面对全区机关干部和基层村、社区干部“公推公选”,要求本科学历、45周岁以下,当时我虽然还在写省委党校研究生的毕业论文、没拿到研究生文凭,但本科已经符合条件,根据区委组织部的要求,符合条件的必须报名,于是一没后台、二没背景的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报了个名,哪知道我竟然一路过关斩将杀到最后。
我报了个信访局副局长的冷门职位,总共有42人报考这个职位,8月20日首轮文化考试淘汰了22人,20人进入第二轮群众选评;8月28日群众选评揭晓8人进入区机关党政干部和基层干部联合测评;9月5日,在区委大礼堂进行竞职演说和专家提问,最终决定前3名进入决赛。9月12日,由区委常委对前3名进行票决,决定各个职位的最终人选。
9月6日广林区委组织部在其官网公布了前三名名单,在信访局副局长一栏的前三名公布了3人的名单,第一名许燕,女,广陵食品工业园办公室主任;第二名王南风,广林经济开发区龙桥村党总支书记、村委会主任;第三名,李同磊,广陵经济开发区拆迁办主任。
9月8日传来消息,食品工业园的许燕退出公推公选,由其所在单位解决副局级职务。由此,信访局副局长变成了我和我在开发区的同事李同磊的两人的竞争。平时我和李同磊的私交甚好,在拆迁交地工作中积累了深厚的感情。
9月9日,说客上门了。此人是我的领导,现任广林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成高青。成副主任在开发区分管拆迁、征地、建设和三农工作,与我的工作多有交集,是李同磊的直接分管领导。早上九点多钟成副主任连自己的专职驾驶员也没用,亲自驾车来到我的办公室,成副主任接过我给他沏的茶,问道:“南风兄弟,我们认识多少年了?”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