步天衢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93中文网93zw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此年春季,黄河冲毁堤岸,从顿丘改道向东南奔流。沿途郡县征发民夫掘河筑堤,因势利导,使河水不外溢。
到了五月,连日暴雨,黄河在濮阳瓠子河决堤,注入东南巨野,连通淮水、泗水,淹没十六个郡。
各地灾情上报给朝廷,于是刘彻紧急召见主爵都尉汲黯、右内史郑当时。
汲黯本是濮阳人,熟悉濮阳地理。郑当时通晓水利,常常奉命去视察江河。
汲黯和郑当时来到堂下,向刘彻行礼:“臣等拜见陛下!”
“方才朕收到急报,濮阳瓠子河决口,下游十六郡遭受水患。两位可发兵十万,前去治理水灾。”刘彻说道。
“臣等遵旨!”汲黯和郑当时领命退下。
数日后,汲黯和郑当时来到濮阳瓠子河,二人站在高处瞭望,见东南已成一片汪洋大河,绝无人烟。
二人目光转至近处,见瓠子河水流湍急,岸边有一个宽百步,高五丈的缺口,这里便是决口之处。
“传令下去,所有将士立即去堵塞瓠子河决口。”郑当时下令道。
于是十万兵卒身负沙石、木材等物料去堵塞瓠子河决口。
郑当时命人以木料为骨,以沙石为血肉。将木料插入水下为栅栏,纵横交错,然后装有沙石的麻袋一层一层塞入栅栏之中。
然而每次堵上决口后,第二天又被河水冲毁,如此反复再三。
汲黯和郑当时见此情景,眉头紧蹙。
“我听说当年大禹治水,根据水性,高处凿通,低处疏导,引水入海,江河自此畅通。郑公何不效仿大禹那样治理水患?”汲黯问郑当时。
“此一时,彼一时。此次东南郡县受灾,不仅是因为连日暴雨,也与大河改道有关。我们如果堵上瓠子河的决口,将河水引入原来的河道,那么洪水自会慢慢退去。”郑当时答道。
“可是现在瓠子河的决口堵不上,即使堵上,也很快会被河水冲毁。这该如何是好呢?”汲黯问道。
“追根究底,还是因为堵料不足。此地的沙石木料太少,已经消耗殆尽,还需要从他处多运来一些堵料。稍后我会向陛下奏禀此事。”郑当时回应道。
长安未央宫,刘彻看罢郑当时请求调拨沙石木料的奏书,面色不悦。
若是开采沙石木料运往濮阳,花费巨大,刘彻很是心疼。
而若是不这么做,瓠子河决口就无法堵上,水患不止,还会有更大的损失。
刘彻想了想,最终还是同意征调民夫开采沙石木料运往濮阳。
然而,天不遂人愿。
第一批运来的沙石木料陆续来到濮阳,大约有五万车,还是无法彻底堵上瓠子河决口,最终被冲入洪水中。
“郑公,真是奇怪,按理说我们前后投入的沙石木料,足够能堵上决口,可为何我们还是失败了呢?”汲黯不解地问。
“可能是因为水流的冲力过于强大,所以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沙石木料。”郑当时心中也觉得奇怪,但找不到原因,只好如此答道。
于是郑当时又向刘彻上奏,请求调拨第二批沙石木料。
刘彻看后大怒,派使者责怪汲黯和郑当时治水不力,又劳民伤财,让他们二人另寻他法。
虽然如此,刘彻也不指望汲黯和郑当能解决水患,于是来到上林苑蹄氏观,向神君求助。
“神君,朕有一件难事,希望你能相助。”刘彻开门见山说道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