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当然要证明!这一点非常重要。我们川越国的学者将天下的学问分成两类,一类是可证伪的,另一类则不可证伪。
人的精力有限,所以我们只将精力用在可证伪的学问上;至于那些不可证伪的,呵呵......”
王大卫犹豫了一下,还是决定不要把话说死。
他相信这些人里肯定有不少聪明的,他们应该能想清楚“可证伪性”对儒学有多大的杀伤力。
如此,你别继续惹我,我也不揭你的伤疤,咱们好聚好散,各走各路,从此井水不犯河水。
于是王大卫重新整理了一下语言,继续道:“......我们当然也会听一听,只是不做深究罢了。”
可证伪性,是科学划分的界限。可证伪的命题,属于科学范畴;不可证伪的,就不属于科学。
属于什么呢?宗教。
可证伪的命题才有讨论的价值,起码能得出个是非对错的结论,或者证明是非对错的方法。
不可证伪的命题,讨论起来有什么意义呢?耍嘴皮子、抖机灵?这种玩意讨论起来只能是下面的结果:
第一、位高者胜;
第二、权位相当,口才优者胜;
第三、排除其他因素,讨论到最后,结果必定是:信则有、不信则无。
谈佛你得先信如来;论道你得先信太上老君;耍十字架你得先信耶和华。
儒学同样如此,你得先信个东西。
不过儒生们脑子机灵,儒学要信的东西不是孔子,而是弄出个抽象的玩意,还经常给它改改名字。
这个玩意的曾用名有:礼、道、太极、无极、理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